关闭 | 注册会员
用户名
密 码

浙东学派与浙商精神

Yun travel, a selection of global tourism scenic resource
云旅游首页 > 发现之旅 > 浙东文脉白云庄 > 浙东学派与浙商精神

 

文化是体现人的本质、由人的后天活动所创造的一切存在物。文化就是人化。文化的结构是复杂的。如果用一个同心圆来比喻的话,圆圈的外层是器物层面的东西,中间层是制度层面的内容,最核心的部分则是价值观念、哲学。浙商文化是在其核心层面的价值观、哲学——浙东学派的影响、支配下形成的。
浙东学派的精神内核是经世致用
黄宗羲在《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》一文中首次使用了“浙东学派”一词,但对“浙东学派”的理论内涵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。黄宗羲之后,清代大儒全祖望对“浙东之学”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并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。继全祖望之后,乾嘉时代的浙东学者章学诚在《文史通义·浙东学术》中首次对“浙东之学”与“浙西之学”的学派特色作出了区分,并分析了各自的学术渊源,认为浙东学术源于朱熹、陆九渊,其主流是从南宋四明学派、中经明代阳明学派到明清之际的蕺山-梨洲学派,其特色是“宗陆(王)而不悖于朱”。章学诚以后,近现代以至当代的许多学者,也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学术论著,从各个角度研讨、评论“浙学”或“浙东学派”、“浙东学术”的理论内涵、历史沿革、学派脉络、精神特质、研究成果等问题,从而把对“浙东学派”的研究推向了一个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的新阶段。
浙东学派,从空间角度看,指的是浙江东部地区(金华、温州、宁波、绍兴等地区)的学术文化传统;从时间角度看,并非一个单一学派的连续性发展,而是多个学派“和齐斟酌,多元共存,互相融通”形成的一种学术格局与学术传统。
而从学术内容上看,浙东学派代表着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,尊德性、立诚信、致良知、务本崇实是浙东文化的精神内涵,“德贵在行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、“经世致用”等观点都是浙东文化的主要精神。换言之,浙东学派的精神内核与王阳明(即王守仁)心学中的一些观点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 
浙东学派对浙商文化的影响
开拓创新、兼容并蓄、文史汇通、自成体系是浙东学派的思想特点。
浙东学派认为,“公天下”就是能使老百姓“各得自私、各得自利”的天下。崇公灭私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观念,但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”,这“公”是以政权来体现的,政权又以君主为代表,因此,“公”到最后就归帝王一人所有。几千年来,这种公私观念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。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特别是到明后期,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浙东地区,这种传统的公私观念才开始动摇。这从黄宗羲的《明夷待访录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端倪。
在经济观念上,浙东学派以“切于民用”为标准,揭示了“工商皆本”的合理性。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“重本(农业)抑末(工商业)”作为基本国策。明清时期,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国策,规定“各守其业,不许游食”,严禁弃农从商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从反对“重本抑末”的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着手,提出了“工商皆本”的经济思想。黄宗羲说:“世儒不察,以工商为末,妄议抑之;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,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,盖皆本也。”同时,他对那些为奢侈迷信服务的商业又主张加以禁止,认为“有为佛而货者,有为巫而货者,有为娼优而货者,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,皆不切于民用,一概痛绝之。”黄宗羲以是否“切于民用”为标准,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所谓“本”和“末”作了新的界定,在理论上说明了“工商皆本”经济观念的正确性,从而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思想武器。
在“富民”观念上,浙东学派主张民富先于国富。儒家的民本思想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,强调国家应以“保民”、“养民”为最高职责。与儒家的主张不同,浙东学派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,反映了新的时代气息。首先,他们所重视的富已不是“本富”而主要是“末富”,认定“商贾”与“力田”一样都是致富的正途;其次,他们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富,“夫富在编户,而不在府库。”富国和富民,富民是第一位的。再次,他们反对国家打着抑兼并的旗号来压制、侵夺富民的财产。黄宗羲一再强调,解决土地问题不能“夺富民之田”,主张对富民也进行授田,“听富民之所占”,反对均富。这种富民观念显然是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。
在“义利”观念上,浙东学派反对空谈义理,主张义利统一。儒家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。“浙东之学”被朱熹指斥为“专事功利”。这说明浙东之学的“义利观”是与发达的商品经济要适应的,是与重实利讲功效的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的。基本上确立了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义利观。
浙东学派的这种公私观、经济观、富民观、义利观,由于切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,更是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,因而从明清以来一直对浙东社会有深刻的影响,世代相传,庶几已成浙江人的文化自觉,使浙江人重视学以致用,重实业、重商。
浙江由丝绸经济而起的文化也哺育了浙江知识分子,自宋以来,浙东学派使浙江人在“视商为末”的朝代,顽强地认取了“农商皆本”,“义利并举”的思想。其先进性和开放性的结合,造就了浙商张扬个性的开拓精神、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、信誉至上的诚信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。
 
浙东学派与“宁波帮”
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,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“宁波帮”与主张“实事求是、经世致用”的浙东学派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关系。浙东学派注重实际行动的价值取向对宁波人的头脑灵活、讲究实际,勇于开拓进取等精神风貌的形成,有着相当的影响力。
鲁迅笔下的“孔乙己”可能是不少外地人对浙东人的印象。其实,孔已己式的文人在浙东地区并不多见。浙东有着悠久的商贸传统。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间位置,扼南北水路之要冲,又有天然良港,自古就是重要的商贸口岸,也是东方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始发港之一。古代宁波的内河水运也很发达,浙东运河凿通了杭甬之间的水道,海上贸易所得之物,可以经过浙东运河抵达杭州,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及其贯通的各大水系,将商品运往中原及北方各地,善于经营的甬商,也就随着商贸活动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。所以,浙东流行一句谚语:“无宁不成市,无绍不成衙。”前者表示宁波商帮涉足的地域之广与地位之重,后者说明绍兴师爷吏治的能力之强与势力之大。
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历程中,宁波帮作出的贡献是特殊而重要的,主要表现在大上海的崛起和香港的振兴。在当年的上海,宁波商人达5万多,涉及多个领域,其中的佼佼者们占据了上海商界名流位置的四分之一,他们创造了50个中国第一,特别是在金融、航运、外贸、民族工业等方面,绝对居于“王者”地位。香港的腾飞,宁波帮也功不可没。以1967年宁波旅港同乡会成立为标志,众多宁波人开始在香港各个领域崭露头角,并迅速在各个工商领域施展才华,占据“首领”地位,甚至成为世界级工商巨子。
另一方面,宁波商帮自古至今都体现出了“信”、“义”等商业伦理精神。不但老一辈宁波帮强调“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”,海外宁波人也深谙“诚招天下客”的经营之道。宁波商谚有“宁可做蚀,弗可做绝”的说法。
在当代,宁波人那种开拓进取、积极主动地奔向市场的精神也是非常明显的。人们用“千山万水,找米下锅;千方百计,推销商品”来形容宁波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位置的精神。这种精神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需要的精神。等靠要是没有用的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只有靠自己的主动创造,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,从而赢得自己的最佳经济地位、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。这种精神正是浙东文化的绵延。
标签: 暂无标签
从云端分享到



备案号:浙ICP备14023806号